2013年11月20日至22日,以“城镇化与绿色经济”为主旨,下设低碳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碳排放与交易设置、低碳企业管理、环保趋势研究、语言文化遗产与城镇化等讨论专题的2013北京洪堡论坛在京举行。本次北京论坛隶属于“中欧市长论坛”,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欧盟主席巴罗佐于2012年5月签订《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之后共同签字决定举办的。本次论坛由国家发改委和洪堡基金会联合主办,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承办。论坛与会者包括来自中国、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等各地各领域的学者与科研人员。美麒麟顾问应主办方的邀请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在论坛期间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做了一个关于低碳企业管理领域的研究报告《OIQ Management and LCE Development》。
本次论坛的开幕式,由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教授主持,并伴有学生中外乐器演奏,开幕式致辞人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教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戴彥德教授、洪堡基金会Manderla博士、德国欧洲经济研究院Licht博士等。本次论坛的主题报告包括:《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思想与指标设计》(张景秋,北京联合大学城市科学系主任);《奥地利视角下的未来能源供应》(Zeller教授,上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论坛的大会报告包括下列主题:《向蜜蜂学习-文学艺术对蜂巢的了解》(Klausnitzer 教授,德国洪堡大学);《中国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学》英文版著作发布会(薛进军,名古屋大学教授,齐晔教授点评);《奥地利州政府致辞》(上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Zehetner教授);《 人与自然及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Schmidt-Glintzer教授, 德国沃芬碧透图书馆馆长);《 城市生态文明转型》(潘家华,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技术政策、工业适应性和中德合作的机会》(Blum教授,德国哈勒大学);《日本能源与环境政策:东北大地震与福岛核电站的冲击》(马奈木教授,日本东北大学);《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宣晓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绿色才是希望?语言学与生态学的对话》(Antos教授,哈勒大学哲学二系主任);《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薛进军教授,名古屋大学); 《德国能源转换与欧盟碳交易体系——也是中国的蓝图?》(Loeschel教授,德国ZEW处长);《促进创新,直面挑战》(Kehnel教授,德国曼海姆大学哲学系主任);《为什么绿色经济的成功依赖于氢和镝?》(Wehrspohn教授,哈勒弗劳恩霍夫学院院长);《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与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赵忠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此外,除了上述主题报告和大会报告之外,论坛期间各国学者还联合举办了29场专题报告与研讨。这些报告包括但不限于《用10微米薄晶体硅实现能量转换效率>10%》(邱羽,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城市碳排放测量:国际评估方法及最佳实践》(宛兵,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实行潜在的国家ETS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结果的分析》(Sebastian Voigt,德国欧洲经济研究院)、《在中国的风力涡轮机制造行业的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变》(陈衍泰,浙江工业大学)、《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主义向度:以陕西省西安市和山东省青州市为例》(郇庆治,北京大学)、《全球变暖下的极端天气》(周文,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等各领域的一系列研究。
本次论坛的举办场地及设施分设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北辰五洲大酒店。论坛学术研讨活动主要设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楼国际会议厅及其附属会议厅,论坛的其他相关的诸如中欧博览会开幕式、主办方欢迎宴会、承办方答谢宴会等活动分别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盘古大观以及北辰五洲大酒店等地举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场地分散,交通不便,语言多样,但论坛举办方却能保证各国学者“绿色出行”,保证研讨“绿色高效”,保证会务“绿色环保”。英语和德语被列为本次论坛的工作语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在京高校的部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一同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参与了相关专题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参与本次论坛的中国学者也都希望以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各级大学及其成员能够行动起来,为中国的绿色管理、绿色经济以及环保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